格式:zip
生活在别人的眼睛里
去朋友家玩儿,聊起最近的情况,偶然提了句“周末加班”,原本一派祥和的气氛突然变了。她眼神复杂地看着我说,“换个工作吧。”
我纳闷极了,“好好地,为什么要换工作?”
她说,“看你这么累,周末还加班,赚得又不多,我心疼你。”
“啥?!”我看不到当时自己的表情,但是假如真的有“惊掉下巴”这回事,我想我的下巴已经不在原位了。我真真切切地在她的眼睛里读到了心疼,也许还有怜悯。
“我没觉得累啊!”我有些无力地辩解着。试图让她明白,虽然加班,虽然赚得不多,可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我觉得很快乐,快乐到完全不觉得辛苦。当然,我最终也没能说服她,她坚定地认为我过得很累很辛苦。
离开之后,感慨颇多。我竟然从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里竟是如此?!坦白地说,原本对现状还算满足的我,在听到朋友说“心疼”的那一刻竟然也有些心酸,被同情的感觉并不好受。
忽然想起父母,想起他们常常以过来人的姿态告诉我,“你应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我们说你都是为你好,希望你少走点弯路”……无论说什么,他们总是能总结出我“过得不好”,然后将其归因于我的“不听话”,原因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我遥远的初中时代。
瞧,我早已成年,已经独立生活了若干年,家人对我的要求依然是简单的两个字,“听话”。他们能举出各种各样的例证来验证自己的理论,他们说,“看啊,如果当初听我的,至于像现在这么累吗?”
父母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他们期盼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验为子女铺就一条直达目标的轨道,希望可以让子女踩在自己的肩膀上达到人生的巅峰。但也正是他们,让我们明白,我们从一开始就生活在别人的眼睛里,终其一生,都难以摆脱他人的目光。
还在襁褓中时,我们就学会了取悦,取悦父母、取悦照顾者。取悦他人是我们的生存手段之一,因为我们的所有需要都仰赖成年人,大多是仰赖自己的母亲。她给予你食物,给予你温暖的拥抱。甚至,就连我们所看到的第一个自己都是通过她的眼睛;我们第一次听到自己儿时的经历,都是听她娓娓道来。
在懵懂的成长中,我们渐渐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别人的目光是我们检视自己的镜子。然而遗憾的是,别人看待你的态度不总是一致的,你的人生却只有一条轨道可走。于是,长大后的我们开始在他人的目光和评价中艰难地寻找自我。
有人说:“如果你的列车行驶在错误的轨道上,那么你到达的每个车站都是错误的。”
也有人说:“即使你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如果你一直呆坐着,那么还是有可能坐过站。”
你瞧,就连如何寻找自我,也是各有各的见解。当所有人的呼声都不一样的时候,你的内心在说着什么?(文/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