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一帆年华,拾一串落花
作者余显斌
中高考热点作家佳作赏读,中国散文学会重点推荐。作家作品曾人选八年级语文试用教材。
图书编号: ISBN 978-7-5192-5144-8
出版日期:2019-1-5
分类:
文学
定价:48.0
简介/ Introduction
丛书简介:青春美文系列丛书已出版五本,精选五位中高考热点作家的美文佳作,每本书内附阅读试题详析详解。丛书所收文章立意深刻,引经据典,或独具匠心,启迪思考;或充满正能量,使人砥砺前行;或优美细腻,给人温暖和力量;或饱含哲理和学识,助人开拓视野。可谓提升青少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金钥匙。
内容简介:本文集围绕故乡、历史、传统文化等主题精选作者数十篇佳作。这部作品集饱含真挚的情感、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展开历史的恢弘画卷;对文化、生活的变迁娓娓道来;赞美优秀传统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精神。本书是一部有温度,有力度,有厚重感的文学作品集。立意深刻,启迪思考。对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很有裨益。
目录/ Directory
第一辑 翰墨的馨香
千年的徽墨 003
虫鸣,心灵的露珠 009
读书养心 012
千年的茶香 018
生活三品 023
秋意如酒 029
饮酒小记 033
故园的野菜 038
第二辑 用炊烟养心
草木语言 045
小村的年节 051
故乡一轮月 058
最忆是小镇 063
渐行渐远的乡村老人 068
千年的丝绸 074
小村的窨笼 079
第三辑 走过岁月的木屐
玉,高洁的中国石 087
历史深处的砚台 095
瓷器,中国的名字 101
绿色的雨 107
纸的呢喃 112
乌孙,有一位汉朝女子 116
第四辑 青衫飘过江南
长城,华夏的筋骨 123
古城千年月 128
俗世的几朵莲花 133
龙游湾,微型江南 144
做一朵黄桥的荷花 147
陪着心灵漫步 152
第五辑 用书卷沁润自己
给心灵一丝滋润 163
南渡文人的脊梁 169
走过四季 177
挥别不了的西栅 185
唐诗最后的山峰 190
舌尖上的汪曾祺 196
第六辑 隐居清风明月里
走近岳阳楼 203
倾听梵音 208
水色掩映的小镇 213
赤壁那轮月 220
东篱的菊花 223
清明是一只虫 226
在清风明月中徜徉 230
清明,一个民族的情结 235
作者/ Author
余显斌:现任教于陕西省山阳县山阳中学,《读者》《意林》《格言》《新青年》《文苑》等刊资深签约作家。出版文集《最后的梵唱》《不是为一只虱子求情》《你若盛开,清香自来》《作证的石头》等十余部。《敦煌感怀》被选入2013年八年级语文试用读本。写作至今,共计在几百种报刊发表文章两千余篇。三百余篇文章在国家级、省市级征文大赛中获奖,七十余篇文章被各地高考会考、联考、中考以及其他考试选做考题。
书摘/ Highlights
舌尖上的汪曾祺
一
汪曾祺是个传说,他生活在清风明月中。
我手头有本《汪曾祺选集》,不厚,三百多页。在当今这个书籍动辄砖头厚的时代,这本书真可以叫小册子。
一本小册子,让我反复地读。
我把它放在床头,晴日夜晚,午睡醒来都会看一篇——好文章如美食,不能敞开肚皮吃,否则就是作践美食,也作践自己,我不敢。
三百多页文字如一片月光,汪老在月光里喃喃讲述着,讲述着生活小事,谈论着生活里的美,让人听了心里一片清净、一片空明。
二
这本书的封面上,大半是空白,氤氲着一片山气,下角则用线条淡淡勾勒出市井小巷,还有撑着伞走的人。
封面清新淡雅,和汪老的文风相吻合。
汪老的文字很美,那种美不是山间小溪,也不是千里大川,而是一滴清亮的露珠,映着青嫩的草儿;是一声蝉唱,在柔软的柳条里流泻;是一丝雨线,划过彩虹下的天空。
读这种文字,得如古人般净手、焚香。
读这样的文字,会让人产生和古人一样的慨叹,只觉齿颊留香,难以忘怀。
我读《受戒》,读《大淖记事》,竟有种面对唐诗宋词的感觉,心也在语言的细雨里幻化成一朵莲花,清新优美。
他写独守空房的寂静,用珠子零落的声音衬静:“还不时听到一串
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空
明洁净的语言,不沾灰尘。他写吃的:“昆明旧有卖燎鸡杂的,……鸡肠
子盘紧如素鸡,买时旋切片。耐嚼,极有味,而价甚廉,为佐茶下酒妙
品。”色香味俱全的文字,圆溜溜如同肉丸子。
他的一支笔,能让文字活色生香。
三
别人的语言美是可举例的,汪曾祺的却很难,因为他的语言美是与内容美水乳交融的。因此,其书在手,低头皆美,抬头却张口结舌,无法言说。
汪曾祺文中之人,都是最底层的小人物,可都是清风在怀,明月在心。其中人物,有朴实的,如小锡匠;有纯净的,如情窦初开的小英子;有灵慧的,如小和尚明海。另外,巧云的刚强、秦老吉的淡然、叶三的敦厚都跃然纸上。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点:儒雅。
这是作者对遗失的美好人性的怀念。
这也是被汉文字沁润过的人对那个古典岁月的怀念。
翻开汪氏文集,有人敲着碟儿,唱着曲子;有人拉着二胡,把岁月的无奈和沧桑化为一缕天光月色;有人提着篮子,走下高高的埠头,把影子投映在水面上。
生活虽然很苦,可他们很淡然,很美好,把日子过成了一种艺术,这对于今天沉溺于物质世界中的我们来说,简直是一声暮鼓、一声晨钟。
汪老的文集中,除小说之外,更多的是散文和小品。在文字中,他营造着一种美,一种优雅美好的生活。
他写得最深入人心的,当是美食小品。
他津津乐道,说自己发明了一种吃食,名曰“塞馅回锅油条”,“嚼之声动十里人”。想想,一个老头儿拿着一截油条,老顽童一般“咔嚓咔嚓”旁若无人地嚼着,真逗人。
在《昆明的菜》中,他写了炒鸡蛋:“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他还写了油淋鸡:“大块鸡生炸,十二寸的大盘,高高地堆了一盘。蘸花椒盐吃。”他自己看着别人吃,馋得口水淋漓,又写成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了大吞口水。
故乡风物在他的笔下也清白如水,美不胜收。
故乡的珠子灯,在他的文字里泛着淡淡的“如梦如水”的光;石榴大而红,但必须留着,“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秦老吉的担子“一头是一个木柜,上面有七八个扁扁的抽屉;一头是安放在木柜里的烧松柴的小缸灶,上面支一口紫铜浅锅。铜锅分两格,一格是骨头汤,一格是下馄饨的清水”。读者看着就觉得清爽,更不用说蹲下来,吃上那么一碗。
他用素雅的文字塑造着素雅的生活,自己活得美,也让读者觉得美。
倾听梵音
一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悲鸣。那个马背上的王朝,已越走越远,走入历史的尘烟中,成为渔樵酒后的闲话。
可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容留到了今天;一张张微笑的面庞让今人倾倒;一声声醉人的佛号在这片山水间缭绕回荡。
这,就是云冈。
这,就是云冈石窟。
黄尘古道没有湮没;烽火边城,也没有荒芜。因为,这儿有洁净的微笑,有淡然的性情,有平静的面庞,有无欲的眉眼。
一群石头在这儿活着,在这儿吟诵着,在这儿呼唤着。
一个传奇的民族远去了,消失在历史的烽火硝烟里,却留下一片传奇的风景、一个凝固的世界。
二
那是怎样的一群人啊?他们金戈铁马,驰骋沙场;他们号角连天,争霸中原;他们彪悍强劲,叱咤风云,称霸亚洲。
可是,他们又那么细腻,那么淡然,那么醉心于美。他们竟可以把铁血与柔情、杀伐与创造毫无违和地糅合在一起。
这个随历史远去的民族就是鲜卑族。
他们或执弓,或握矛,或拄剑问天,或逐鹿漠北,他们缔造了一个个传奇,孕育了一个个英雄——拓跋珪、拓跋焘、元宏,他们跺跺脚,便让岁月震颤;他们挺身而起,便让历史失色。
可是,他们觉得,这还不够,还不足以让后人倾倒。
于是,他们放弃马缰,放下刀剑,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征服。
在铁锤下,在钢钎下,在叮叮当当的响声里,一座山活了,一段历史变得风流潇洒起来,一段逝去的岁月终于映现在我们的眼前。
面对先人的伟绩,面对云冈,我们无不目瞪口呆。
三
云冈,是一片有生命的山,每一块石头都在微笑,仿佛张开唇就能吐出一个个珠圆玉润的字词,能讲出千年往事,能唱出声声佛号。
云冈,是一片能呼吸的山。来到这儿,盘腿而坐,你能听到云的低语、水的歌吟、风的呢喃、山的歌唱。
云冈,又是一片浸透佛性的山。佛在这儿合十诵经,菩萨在这儿颔眉合目,金刚力士在这儿力扛千钧。
这儿的每一棵树,都仿佛一棵菩提;每一朵花儿,都仿佛随着梵音飘落;每一声响动,都仿佛是晨钟暮鼓。
经过这片山的润泽,你的心会化成一缕云,在山间飞扬;你的灵魂会化为一朵花,在山头悄然开放;你的思绪会变成一片阳光,浮光掠影,轻如羽毛;你的整个人会变得空明洁净,纤尘不染。
看云冈石窟,是旅游,更是洗濯;是养眼,更是养心。
看云冈石窟,更是灵魂的救赎。
四
我去的那天,空中飘着细雨,淅淅沥沥,把大同古城洗刷一新,使得这个曾经的北魏都城如刚刚脱离母体的婴儿般清新宜人。
午后,雨停了,我们驱车直奔云冈石窟。此时,山净如洗,路净如拭,行人如蚁。沿途树木青翠欲滴,映入眼目,翠了衣襟——北国风景,殊胜南方。
走了一会儿,有人说,云冈石窟就要到了。
果然,不一会儿,一脉大山映入眼帘。
武周山的景色显得苍古,苍古如那个远去的王朝;所有的建筑都显得沉稳,沉稳如北方的山川;一切色调都显得凝重,凝重如庄严的历史。
这就是武周,佛的武周、艺术的武周、游人心中的圣地——武周。
武周距大同十几千米,古人记载:“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因为壁立千仞,所以洞窟佛像蔚为大观。
去过听朋友介绍,这儿的石窟依山开凿,绵延一千米。
一千米啊,一千米的艺术珍品,一千米的艺术画廊,一千米的微笑和呼吸,一千米的慈眉善目。一切都凝固了,一切又仿佛活着;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一切又都将呈现在眼前。难怪当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赞叹:“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大同。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云冈石窟。
走到正门,面对高耸的双阙,面对黑重的柱子,心突然沉静下来,庄重起来,没有了笑语,没有了喧哗。
我们知道,一个盛大的佛国正在我们面前悄然展开。
五
正门内,沿山一水,款款缓缓地流淌着,如女孩的眉目,温婉清亮,盈盈一脉。水里有天光,有云影,还有鸟儿掠过时落下的几声清脆叫声。
水边的亭台楼阁随意点缀着,一丛一簇,营造出一片微型的江南风光。
如果说这水、这楼在风景中是小品,是绝句,是感情的铺垫,那么,云冈石窟则是故事,是小说,让感情起伏跌宕。
走到洞窟前,一洞一洞游览,人已失语,已感到语言的贫乏。面前的洞里,色彩在静静地流淌;线条在自由地挥洒;微笑在轻盈地绽放。
这样的微笑,使人感到亲切。
这样的轻盈,使人变得优雅。
佛国世界,在这儿重现,在这儿生动起来——佛像有的单掌向上,面容沉静,轻诵阿弥陀佛;有的盘腿无语,闭目而坐,大彻大悟;有的双手合十,脸带微笑,笑容淡定而纯净,如雨后的一片阳光,温暖人心。
洞窟内有乐伎。有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衣带随风,眉目温婉,足踏祥云,正从壁画上缓缓而下;有的怀抱琵琶轻轻弹拨,叮铮之声珠圆玉润,好像颗颗都落在游客的耳中,露珠一样融入人的心里,让心一片明净,可倾心去听时,又不见了。
只有把生活过成诗情画意的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艺术。只有把佛放在心中,把敬畏放在心中,把善良和美放在心中的人,才能开凿出这样的杰作。水泥楼中,玻璃窗内,红尘滚滚中,产生不了这样的风度、这样的潇洒、这样的典雅、这样的慈善,就如水泥地里长不出碧绿的草芽,开不出精致的花儿一样。
这,是古人的幸运,是今人的悲哀。
这,是暮鼓晨钟中,云冈石窟的终极昭示。
古城千年月
一
他说:“那晚月色,一下把周围一切都刷成了半透明的银质。”他还说:“走在这样的山路上,浑身起一种羽化的空灵。”
他说的,是皋兰山月。
他,就是著名的文化旅人余秋雨。
他去时的日期没有具体说,但我想,离满月已经不远了。
我来时,则是恰有一轮满月,一轮纯银质地的满月,清冷冷地贴在天上,皓皓一白,俯视着兰州古城,俯视着长流不息的黄河,也俯视着皋兰山。
皋兰山,在月色下一派静谧美好,洁净无尘地静谧美好。
二
一轮月,一轮千年如斯的月,是皋兰山的一枚印戳,是历史深处一个洁白的音符,它在时间的长河里,永远洁白着,回荡着。
它看过匈奴人牧马,见证过他们的粗犷豪放。那是一群怎样的汉子啊?他们骑马射猎,皮裘裹身,号角一响,历史震颤。他们跃马万里,金铁争鸣,一路呼啸而过,如一片云,越过千里草原,越过无边沙漠,在一个夜晚,来到这儿,驻马黄河,扬鞭塞上。
那夜的月,也一定如今晚这般吧,大大的、圆圆的,把一波波雪光水色泼洒而下,让所有的山原、所有的河川一片白亮,犹如琉璃。
那月,如果用马鞭去敲,也一定会发出琉璃般叮叮当当的脆响吧。
这群匈奴人,驻马河边,恍如月下蚁群,遥指着月下的山,遥指着山上的月,一定高呼称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他们称山为皋兰山。至于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那样一个月夜,他们来过,他们看到过,他们欣喜过,然后,策马而去,走入千里月色中,走入五千年历史深处,走成一个岁月的传奇。
这些,山见证过,城见证过,天空中,那一轮皓皓之月见证过。
三
以后,皋兰山,成了历史的景点。
金城,成了历史的要塞。
皋兰山的那轮月啊,则成了历史的一张图片,成了黄河古道、塞外古城的徽标。它映照过张骞,映照着那位长安来的使者拉着他的马,带着他的行囊,一路款款西来,行走在漫漫的千里沙漠上,行走在渺无人迹的荒原上,走过这座古城。他的身后,留下一地洁白的月光,还留下一条路,一条通向繁华的路,通向友谊的路,那,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这轮皋兰月啊,曾照过他清瘦的身影、他坚毅的眉宇,还有他手里的节杖。
这轮皋兰月,也曾映照过玄奘,照白了他的袈裟,照亮了他的锡杖,照着他疲惫的身影一路而来,把大唐的文化、大唐的绝代风华驮在马背上,一路蹄声嗒嗒,走出塞外,走过兰州,走向苍茫的西域三十六国,走向天竺。
月下,总有那样一些人,来到这儿,租住在古城的驿站或旅店里,独坐窗下,望月长叹,见月思乡。可是,为了一个理想,为了一种信念,他们擦一把思乡的泪,披着满身晨月,踏着霜痕沙迹,再一次在驼铃的叮当声中,毅然走向远方,走出一条和平友好的路,走出一条繁荣昌盛的路。
这些,皋兰山见到过,皋兰山的那一轮月亮也见到过。
四
月,映照过和平,映照过歌舞,映照过“胡琴琵琶与羌笛”。月,也映照过鼙鼓声声,映照过铁马冰河,映照过芦管声中望乡的征人。
月,更映照过匹马西去的诗人身影,映照过铁甲如水的百战铁骑。大约一千年前,烽烟滚滚,鼓角争鸣,一代英雄,鞭马皋兰,仰望山月。
他,就是西夏的开国君主元昊。
他,马鞭所指,战胜攻取,如同神话。他,纵横捭阖,在北宋、大辽之间走成一座丰碑。他挥军直入,击败吐蕃,驰马沙漠,占领兰州。
那时,他长剑在握,旗帜如云,睥睨群雄,吞云吐月,何等威风。那时,这儿,一定号角争鸣,盔甲如水,战马嘶鸣,铁蹄如鼓。
这些,皋兰月一定见到过。它一定映照过元昊策马扬鞭的雄姿,一定见证过他驻马塞上的豪壮,一定俯视过他如水的铁骑,一定映照过他雪亮的长刀。
一个民族的文质彬彬,一个民族的铁血豪迈,一个民族的骁勇不屈,
一个民族的英武刚强,这轮皋兰山月,一定都看见过,映照过。
五
别说西出塞外无故人,那是古诗里的哀叹。
别说雪中千帐默默静立,那是古人的忧伤。
别说号角连天战云千里,那是历史深处的一页风云。
一切,都已过去,如一页纸,轻轻翻过。一切,都披着一层岁月的尘埃,隐入历史深处,隐入竖行文字中。
然而,皋兰山在这儿,兰州城在这儿,黄河在这儿。皋兰山上,还有一轮月在那儿,悄悄地映照着山,映照着水,映照着古城,也映照着几千年的历史。
一切,在月下都如水洗的一样清新洁白,纤尘不染。
一切,都敷着一层月光水色,处子一般宁静。
在这样的月夜,我静静地坐在旅店的窗下,不敢出去,害怕一脚下去,踩碎一地琼瑶,污染一地水色。抬头望去,今夜的皋兰山月啊,浮在蓝天上,如一颗宝石,又如谁用丝帛擦洗过一样,水汪汪的、皎洁的一轮。它仿佛把千年的白光积攒在了一起似的,在这会儿挥洒着,竭尽全力地挥洒着。空中流霜,庭院积水,空明洁净。
在这样的月光下,我愿化为一茎草,静静地生长在皋兰山的山谷里,随意地舒展着;我愿化为一根羽毛,悄无声息地飞扬在兰州城的月光下,自由上下。
谁说西去塞外无故人?
谁曾浩叹行路难?
西去塞外,有一座城在等着你,它叫兰州;有一条河在等着你,它叫黄河;有一条路,也在等着你,它叫丝绸之路。
当然,这儿还有一座皋兰山,还有一轮中国月,泼洒着一片盛世的月
光,在静静地等着你,等着你悄悄地来,就如我这般,不惊动一片云彩。
龙游湾,微型江南
有人说,龙游湾,是一首宋人的小令。
有人说,龙游湾,是明代公安派的小品。
这些,都是言其小,言其玲珑美好。
我却认为,龙游湾是一处微型江南,是“二十四桥明月夜”中的水乡余韵,是黄梅戏里水袖飘摇的断桥西湖的精装版。
如果在江南,一个龙游湾,会让江南任何一湖一水逊色,躲在深闺,羞于露面。
然而,它不在江南。
它在西北,在沙漠,在“北陆苍茫河海凝”的瀚海,在沙尘浩荡的塞外,在“天似穹庐”的旷野。
它是沙漠中一个盆景,虽小,却剔透灵秀,清新明媚,如粗犷沙漠中的北国胭脂,却扇一顾,倾国倾城。
它是乌海的眼睛,明眸善睐,水光流荡,让人迷醉。
我们来时,是夏季。此时,龙游湾是一片海洋,更是一片草的海洋、我们站在这儿,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龙游湾的水,来自黄河,可并不浑浊,很净,净得如婴儿的眼睛,如恋人的情语,如一段昨夜的梦。洁净的水映着蓝天的影子,还有一朵朵白云。北方的天,是一种一尘不染的蓝、一种响脆的蓝。此时,这种蓝都沉入水底。水,在六月的天光中,竟沁出一种洁净柔和的光、一种仿佛被水洗涤过的光。人站在岸上看水,得眯了眼。水光映在人的脸上、人的身上,晃动着,一闪一闪的。
这水,柔得如小家碧玉,温情脉脉。这水,静得如一匹白纱,唯有一丝丝水纹颤动。
我们坐上一只小船,真正的柳叶一样的船,在水上随波而动,不敢动桨,怕一动桨,搅了这样温柔的水,这样沁心的静。
水边,是芦苇,北国的芦苇,沙漠中的芦苇。芦苇很密,围着水一层层铺展开,绿得冒汁,绿得醉眼。水边也映出一圈儿绿。人的须眉、人的衣衫,都映上一层莹莹的绿。甚至,坐在船上,我们感到我们的人、我们的心都成了绿色的。
芦苇中有牛出没,有羊出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风光和山秀水媚的南国风韵,合二为一,也只有龙游湾一处。在别处,从未见过。
芦苇丛中,传来鸟鸣,不时地,有鸟飞起,几只一群,或者一两只一起,舒缓地拍着长长的翅膀,在如洗的晴空中飞动着,在芦苇、白水间轻盈地飞来飞去,然后,一敛翅,落入芦苇中,或站在沙洲上,啄着羽毛,抬着长长的腿缓步而行,绅士一样。
这,竟然是天鹅,难得一见的天鹅。
这儿,竟是天鹅的乐园。
龙游湾,是黄河河曲的凸岸,夏季水涨,流漫而出,漾荡成泽。于是,乌海人因势利导,进行改建。不久,这儿变得水清如目,芦苇如眉,绿草如纱,风景如画。
有人说,江南是青花瓷。那么,这儿就是微型青花瓷。
江南的青花瓷,得益于山水风韵,得益于江河梅雨。那么,龙游湾这尊微型青花瓷,则得益于这儿独具慧眼的人,得益于一种匠心独运。
站在高处,隔黄河而望,所见不是袅袅炊烟,而是乌兰布和沙漠,是长风万里,是“长河落日圆”,是“地脉平千古”,是唐诗中永远也传唱不尽的荒凉和豪壮。
低头抬头间,两种风景映入眼帘,秀美与壮丽兼而有之,可谓奇观。
此时,落日已下,圆如巨轮。一切,都淹没于夕光中,包括湖荡,包括芦苇,包括展翅飞翔的天鹅,也包括远处的沙漠。
我们,也该离开了。今夜,我在梦中将重新徜徉而来,进入这青花瓷般的意境,打捞起
这无边的月色、无边的遐想、无边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