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Film and TV culture 当前位置:图书专区>全部图书>萨提亚治疗实录(第二版)

萨提亚治疗实录(第二版)

作者(美) 维吉尼亚·萨提亚 等

“世图心理”:萨提亚家庭治疗经典系列,约翰•贝曼+蔡敏莉联合推荐

图书编号: ISBN 978-7-5192-5146-8


出版日期:2019-1-4


分类: “世图心理”萨提亚家庭治疗系列

定价:49.8

简介/ Introduction

本书是萨提亚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是家庭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社工人员的专业用书,更是每个渴望家庭和谐、自身成长的人的必读书籍。本书第一版即销售逾70万册,被翻译成12种语言出版。 本书完整地呈现了一次家庭访谈的过程,并逐条加以对照说明和短评,作者试图籍此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萨提亚在选择运用某个策略、干预过程,或是使用某个特殊的语句时,她是如何思考的,书中附有大量治疗场景的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加深印象。本书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萨提亚处理家庭个案的实录,书中的案例全部发生在一个为期两天的家庭治疗工作坊中;第二部分是萨提亚理论和信念系统的概括介绍。 像其他的萨提亚著作一样,《萨提亚实录实录》也是一本关于人类尊严和力量的书。与其他萨提亚家庭治疗书籍不同的是,它提供了对萨提亚具体治疗案例的每个环节和思想的具体剖析,让读者身临其境,案例部分通过左右页对照的形式,完美地展示了每个步骤治疗师的所思所行的缘由,对从业者极具吸引力。

目录/ Directory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介绍

一次家庭访谈

总结

第二部分

萨提亚治疗(改变)方法的基本理论

治疗的目标

评估与干预

人性认同过程模型

作为个人和专家的家庭治疗师

工具和技术

结语

作者/ Author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家庭治疗创始人,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称她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被誉为“二十世纪*有影响力的五位治疗师之一”,是西方世界十位评价最高的治疗师中唯一的女性。

书摘/ Highlights

对于两个相爱的人来说,婚姻可能不是一条最好的道路? 爱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重“存在”的爱,一种是重“占有”的爱。 人能占有爱情吗?如果可以的话,那爱情就是一种物,一种质料,是可以为人所有和占有的东西。真实的情况是:世界上并没有像“爱情”这样一种物。“爱情”只是一个抽象名词,也许是一位女神或其不为人知的本质,尽管谁也没有见过这位女神。实际上只存在爱的行动。爱是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包括注意某人(或某事)、认识他、关心他、承认他以及喜欢他,这也许是一个人,或一棵树、一幅画、一种观念。也就是说,爱能唤醒他的生活和增强他的生命力,这就是一个人更新和成长的过程。 以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所体验到的爱则是对“爱”的对象的限制、束缚和控制。这种爱只会使人被扼杀、窒息以及变得麻木,它只会毁灭而不是促进人的生命力。人们把这称为爱,实际上是对这一字眼的滥用,目的是掩盖没有爱的事实。究竟有多少父母是爱他们的孩子的,实在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两千年来,在我们的历史上,那些对父母对孩子的残暴行为、对孩子身心的折磨——从无视他们的存在到纯粹占有他们的欲望,直至对子女的施虐行为——的记载,实在令人毛骨悚然,以至于人们倾向于持有这样一种看法:慈爱的父母只是例外。 对于婚姻来说也是这样。不管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是如传统婚姻那样建立在习俗的基础上,真正相爱的夫妇似乎也是极少数。为了实现某种社会目的或由于传统、双方的经济利益、共同照料子女、相互间的依赖性,或者相互的恐惧以及相互的仇恨而在一起,这都是人们有意识地体验到的“爱”,直到有一天,夫妇中的一方或双方都发现他们根本不爱对方而且从来就没有爱过。今天的人们在这方面有了某种进步,他们变得冷静和现实了,许多人不再把性关系与爱情混为一谈,也不把一种友好但有保留的协约关系视为爱的等价物。这种新观念使人变得更为诚实和坦率,同时人们也更为频繁地更换自己的伴侣。这种新观念并没有必然地导致相爱的人增多,新伴侣可能像老伴侣一样,彼此一点儿也不相爱。 从一些彼此相爱的夫妇的生活史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从“爱上了”开始,到幻想去“占有”终止。(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我曾指出,“坠入情网”这个概念自身就是矛盾的。因为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可以怀着爱的情感去行动,但不能“坠入”其中,因为这就成了一种被动的行为了。)在求爱期,一方与另一方的关系还不肯定,爱着的人都在试图去赢得对方。他们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令人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美的,因为富有生气会美化一个人的面孔。这时,谁也没有占有谁,每个人都将其精力集中于存在,也就是说,去奉献和激励他 人。 婚后的情况往往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婚约赋予了双方占有对方的身体、感情和注意力的权利。不用再去争取别的什么人了,因为爱情变成了人的占有物,变成了一份财产。 双方慢慢地不再努力要求自己像以前那样可爱了,也不再去激发对方对自己的爱。他们开始感到无聊,人也渐渐失去了美的光彩。他们失望了,而且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难道都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吗?这是不是一开始就是错的?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企图去改变对方,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他们没能看到,他们已经不是相爱时的他们了,在“爱是能为人所占有的”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他们不再去爱了。他们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不是去相爱,而是去占有他们共同拥有的东西:钱、社会地位、住宅和子女。一些以爱情为起始的婚姻成了一个友好的占有者共同体,一个由两个自私的人组成的实体:“家庭”。还有一些夫妇,双方一直想再唤起以前的那种情感,从而寄希望于一个新伴侣,幻想新伴侣将满足自己的这种要求。他们除了爱情什么都不想要。可是对他们来说,爱情不是他们存在的一种表达,而只是一尊偶像、一位女神,他们要拜倒在她的脚下。这注定要失败,因为“爱情是自由之子”(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就是这样唱的),而爱神的崇拜者最终将陷入一种被动性之中,他们会感到乏味,因而他们尚存的一些吸引力也会被遗失殆 尽。 这种论点并不是暗示,对于两个相爱的人来说,婚姻可能不是一条最好的道路。问题不在于婚姻本身,而在于夫妇双方那种重“占有”的性格结构,说到底,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 现在,许多人主张现代形式的共同生活,如集体婚姻、交换伴侣、集体性生活等。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为了回避他们在爱情上遇到的困难。他们不是去真正地爱一个人,而是通过尽量多地更换伴侣和不断寻求新刺激的办法来抵抗枯燥无味的婚姻生活 [参阅《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弗洛姆,1973)一书第十章,刺激可分为“简单刺激”和“积极的刺激”]。

LOADING...